这些历史能编成书的成都老地名,你最喜欢哪一个?
2月16日,记者从武侯区民政局获悉,由武侯区选报的磨子桥、锦里、华西坝、簇桥等多个地名已进入“我最喜爱的成都老地名”投票评选,并在大众网络海选中名列前茅。这些成名于1949年前的成都老地名,每一处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已成为成都下一步申遗评选的热门。
磨子桥
磨子桥原为成都南郊的石桥,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因附近河上有石磨坊而得名。民国时期桥磨均废弃,地名留存至今。磨子桥历史悠久,周边中园、南台寺、桂溪寺、华西协和大学、发明笺纸的文化创新代表人物薛涛等地名和人物给磨子桥贴上了文化和创新的标签,虽然如今这些文化遗迹大多已不复存在,然而磨子桥却延续了创新创业文化的基因,成为当今成都传承创新创业文化的区域地标之一。
簇桥
簇桥的得名与桑蚕丝绸有关。据史料记载,秦代的簇桥为笮人之地,有一大河横穿街镇而过,这条河名濯锦河,河上架竹索桥,汉代称之为笮桥。秦汉以来,锦城(成都)已为蜀锦生产的中心,而丝织品和丝料的交易,却多在笮桥。唐代这里成为蚕丝交易大市。由此,笮桥被称为蔟桥(蔟者,蚕蔟也,也叫蚕山,供蚕吐丝作茧的器物,多用农作物的杆如油菜杆、麦杆等扎成)。明惠帝建文年间(1399-1420年)改建为五孔石拱桥,跨度30米,中可行船,两边有石栏杆。到了清代初期,此地丝绸交易市场更加繁荣,便改“蔟”为“簇”,意为繁荣集聚,此名沿用至今。
衣冠庙
衣冠庙因三国蜀汉名将关羽得名,是以现一环路衣冠庙立交桥为中心的一片地区。相传关羽战死以后尸首未能运回成都,刘备在万里桥南修建衣冠墓,塑关羽像,为其穿上生前战衣并拜祭。每次祭祀,刘备出城时都先在洗面桥沐浴焚香,再到衣冠庙拜祭。衣冠庙后原有传说的关羽衣冠墓,位于洗面桥南。据清嘉庆《四川通志·陵墓》载:“关帝墓在县南万里桥侧。帝殁于吴,昭烈以衣冠招魂,葬此。” 衣冠庙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四川巡抚能泰主持重建,清道光年间维修,抗日战争时期庙宇尚存,后庙毁墓平,仅存地名。
华西坝
华西坝原为明代蜀王府的“中园”遗址。1905年,英、美、加三国的五个基督教会决议在成都创办一所“规模宏大、学科完备”的高等学府,随即在城南购置土地,建筑校舍,取名华西协和大学。这里土地平旷,北傍锦江,风景清雅,以华西协和大学为中心,包括学校周边地区就被统称为华西坝。
国学巷
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开办学校,为保存国学,又下令在全国各地开办“存古学堂”。四川当局响应这一号召,亦计划寻址开办。清朝著名将领杨遇春的后人闻讯,遂将一处花园别墅半捐半售出来,提供办学所需。时年25岁,被誉为神童、蜀中奇才的谢无量出任监督(校长)。1912年后,四川军政府都督尹昌衡开办的国学院迁入存古学堂,两校合并,并更名为国学馆,1914年又更名为四川国学学校。当年杨氏花园别墅外的这条街道也因此改名为国学巷。
锦里
锦里即汉代锦官城之别称,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锦官城位于汉代夷里桥南岸道路西侧,锦工织锦,濯其中则鲜明,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后即以锦里为成都之代称。如今的锦里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武侯祠大街中段,是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也是文化部命名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有“西蜀第一街”、“成都版清明上河图”的美誉。
今年,成都最喜爱的这几条古街将作为地名文化遗产,申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旨在唤醒广大市民对成都悠久历史的“寻根”与热爱,彰显城市的历史厚度和人文温度,延续天府文化根脉记忆。
记者:胡晓枭
本文链接:https://www.9888tx.com/huabei/?id=3141
转载声明: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
请发表您的评论